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根据对18—24岁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28%的人更倾向于依赖使用网络媒体去阅读新闻或获取信息。

而从英国《每日镜报》、《每日快报》、《每日电讯报》等在过去30年的销售情况来看,他们的发行量分别从381.9万份下降至156.5万份、从231.2万份下降至77.7万份、从130万份下降至89.2万份。

从整个现代媒体生存现状来看,纸媒的未来并不乐观

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如今的我们有多少人还有每周去报亭购买报纸杂志的经历呢?

纸媒逐渐衰微

 

十多年前,在笔者的大学时代,每周必买的是《南方周末》,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南方周末1998年元旦特刊

当初类似《南方周末》这样进行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的纸质媒体还有很多,不少专栏作家把在这些媒体上刊登的专栏文章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比如:梁文道的《常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龙应台的《野火集》都是风靡一时的作品。

 

时代变化了,纸媒逐渐衰微。

这不仅仅是纸作为介质的衰微,更是有质量、深度的传统媒体的衰微。当年的文章盛世还历历在目,曾几何时就已经多半不知何处。现在还比较活跃的深度传统媒体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无外乎《财新》、《中国新闻周刊》、《人物》、《三联》、《财经》等,是笔者见得比较多的。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财新周刊》的内容需要订阅后才能继续阅读

他们深度调查类报道居多,评论类文章很少,内容在夹缝里求生。运营方式也在改变,如财新把杂志的文章搬到手机app里,只有付费订阅才能阅读全文。虽然这一块的营收被算入“新媒体”,但其实质还是传统媒体的内容。

 

新媒体则与此相反,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2011-2018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市场规模

这里的“勃勃生机”仅指内容数量上,而非体现在内容质量,也非指媒体平台的数量。内容性的新媒体平台就是微信和微博两家,其他没了。至于质量,那就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自媒体在未来能不能代替传统媒体,关键系于“内容质量”。

自媒体的内容质量不仅决定了它能否代替传统媒体,更决定了它会不会被刻意打造为传统媒体的替代品。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在当代网络社交平台上,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传统媒体的社交账号所发布的内容,境内媒体和境外媒体有很大不同

绝大多数境外传统媒体,不管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社交平台账号所发布的都是传统媒体文章的链接。这些传统媒体的社交账号所起的作用,是更好地利用网络传播那些传统媒体的本体内容。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BBC

国内媒体则不同,它们在社交平台上的账号所发布的内容,大多与其本体没有什么关系。

国内传统媒体的自媒体账号,更像是一个自媒体,而不是传统媒体。表面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近年来极其重视“新媒体”,力主打造“全媒体”、“融媒体”平台,各家传统媒体都十分重视“新媒体”内容的制作,专门建设团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自媒体账号,“新媒体”团队往往与本体内容的制作团队相互独立,更有甚者直接外包给第三方运营。

 

在国内外传统媒体社交账号运营方式的区别背后,是不同地区媒体内容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在国外,很难见到像微信公众平台这样的网络内容输出媒介,绝大多数内容输出者始终是依托传统媒体,通过在传统媒体开设专栏发表文章

 

比如:2016年4月,Facebook才将即时文章(Instant Articles)项目开放给所有的内容提供者,允许拥有一个Facebook页面的人注册使用。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手机端上的《华盛顿邮报》

其实,该项目在开放之前已经测试了一年时间,在测试期间,Facebook只允许机构用户发布内容,而参与测试的机构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出版商。

但他们从 Instant Articles 上每篇文章获得的收入还比不上在自己网站。也就是说,通过网络平台推送传统媒体的内容,阅读量并不会很高,人们更习惯于通过各家媒体的官方网站或者购买纸质报刊来阅读文章。

 

反观国内,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社会大众阅读文章的主流渠道。

既很少有人去购买纸质报刊,也很少有人浏览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甚至连新闻集合类的门户网站也没有多少人浏览了。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国内的传统纸媒

微信推送文章动辄十万以上的阅读量,让微信上自媒体内容流传很广。

与此同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参考消息》,也不过日均发行三百万份,这其中有多少是被各级机关订阅了,就算每天送到各个办公室,又有几个人去读呢?

 

国内外传统媒体的核心差别在哪?

 

国内外传统媒体的差别,不光在于媒体渠道,还有内容质量。

 

作为传统媒体,要想长久立足于社会,保证一定的内容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八卦小报的发行量都不会太大,因为他们的受众层次很低,低到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愿意掏钱去买回来看。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纽约时报

在国外主流媒体的专栏当中,虽然不能保证每一篇都是妙笔生花,但专栏的作者基本都保持着一定的水准,对得起“作家”或者“时评人”的称号

 

其实国内传统媒体的内容质量也没什么可指摘的。即使存在众所周知的立场问题,但每一篇文章的资料来源、遣词造句都要详加推敲,绝不可能在权威媒体下面给读者呈现出捕风捉影、狗屁不通的文章。

 

不让写的,他们固然绝对不写,但只要是让写的,都至少在行文上看起来逻辑顺畅、词句通达。保障内容质量,是作为具备广泛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所固有的特征和底线,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一样的

而网络自媒体则不同,他们不需要有传统媒体那么高的内容要求,哪怕材料有错漏,行文不通顺,作为一篇微信推送来说,读者都认为是可以容忍的。虽然网上也不乏具备真知灼见、精益求精的文章,但绝大多数肯定是粗制滥造的内容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类似于这种内容

另外,国内外内容的传播途径有很大区别。

国外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传播媒介,故而内容质量有一定保证;国内主要以网络自媒体平台为传播媒介,所以内容质量相对没有保证。这造成了国内中文内容的总体质量远低于国外的外文内容。

 

而根据笔者大体上的印象经验,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媒体内容,还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内容,质量都远高于以网络自媒体为主的境内中文媒体内容。

 

低劣的自媒体大行其道

 

在国内的中文世界里,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一个主动的让网络自媒体替代传统媒体的过程,但现实是,网络自媒体确实已经很大程度代替了传统媒体作为社会一般意义上“媒体”的功能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劲爆的标题+不知所云的内容=爆款文章

在微信平台中,阅读量巨大的文章绝大多数质量非常低劣。比如:最早的内容“网红”是咪蒙,她著名的《致贱人》和《致Low逼》,在劲爆的标题和一惊一乍的行文之下,是不知所云内容。

 

这些文章在内容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完全是在制造文字垃圾。但她却又十分巧妙地切中了一部分人内心情绪,替这部分人讲出他们不敢讲或者想不到的话来。这就是咪蒙式的智慧和精明。

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咪蒙团队换了马甲,依然用同样的手法疯狂吸取流量。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引爆互联网热度的流量文章

他们的新公众号“XX大院”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

该文将澳洲大火与1987年的大兴安岭山火“打包解读”,得出了一个结论:澳洲火灾归咎于当地政府处理不力,大兴安岭火灾中的表现完胜澳洲。

这篇文章靠用澳洲正在遭受的痛苦反衬想象出来的自豪感,赚取了巨大流量。

 

这种网络内容制作者,善于扭曲价值观,靠泯灭人性来赚取流量。还有一些人打着人性的旗号,却公然捏造事实。

 

比如下图中的文章谈钻石公主号事件,为了表达观点,不惜捏造“美英相互推诿”,把英国不表态扭曲为“装聋作哑”。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装聋作哑”的英国佬

我们很难想象任何时事类的传统媒体会刊登这样的文章,不管是《XX日报》还是《XX时报》,不管他们的总编是姓胡还是姓赵,都不可能在严肃的报纸上马如此低劣的内容。

 

但这也不能全怪炮制低劣内容的自媒体,毕竟他们的内容阅读门槛低,容易在大量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不高的普通人中传播

 

如果没有自媒体,绝大多数人也不可能专门花钱去购买纸质传统媒体,根本没有机会领略这些低劣的内容,而他们的文章所要达到的宣传目的也就没有那么容易达到了。

 

对国王来说,自媒体更加重要

 

为了更好分析内容质量和传播途径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海岛模型。

 

假设有一个孤立的海岛国家,国家由国王统治,国内的媒体分为两个阵营:一派阵营支持国王,一派阵营反对国王。所有媒体又都被区分为内容质量较高的传统媒体和内容质量较低的自媒体。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纽时、NBC、ABC、CBC、CNN都被斥为假新闻媒体

在自媒体不存在的情况下,所有媒体全部都是内容质量较高的传统媒体。他们的文章永远都只被一定层次以上的受众阅读,阅读能力较低的受众不会阅读任何一个阵营的媒体文章。

 

如果国王喜欢支持国王的媒体,不喜欢反对国王的媒体,他可以采取措施,限制甚至取消反对国王的媒体。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内只存在支持国王的媒体,阅读能力较高的群体里面支持国王的那一部分人有报纸看,反对国王的那一部分人没有报纸看。

阅读能力较低的所有人不管支持还是反对国王,都不看任何报纸。

 

而自媒体如果存在,情况就不同。

 

因为自媒体的文章内容质量低,它也可以被阅读能力较低的群体广泛阅读,那么这个群体自然也就存在支持国王和反对国王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希望看的自媒体。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如果国王限制或者取消反对国王的媒体,那么不管是阅读能力较高的群体,还是阅读能力较低的群体,总有一半人能够阅读他们想看到的支持国王的文章。

 

现在情况就比较清楚了。

如果自媒体不存在,海岛中只有阅读能力较高的群体中一半人会阅读,其余的一半,再加上所有阅读能力较低的人都完全不阅读任何内容。如果有自媒体的存在,海岛中就一定会有一半的人在阅读,包括阅读能力较高的人和阅读能力较低的人。

 

对国王来说,正因为有了自媒体,他就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所阅读的内容,不管他是阅读能力较高还是阅读能力较低。

 

受众水平决定内容传播范围

 

对于自媒体的受众来说,他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能够接受哪一种文章,同时某个水平线以下的人的数量,也就决定了自媒体文章的传播范围有多少

还以刚才所列的那篇谈论钻石公主号事件的文章来举例。

文中说,“英美两国都有对邮轮的管辖权”,如下图: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问题的。国际法和海商法中关于“管辖权”的概念,仅仅是对海上发生刑事案件或民事纠纷之后的司法管辖,而不是生活用语意义上的“管”

比如,邮轮在公海上发生了命案,船旗籍所在国就拥有案件的管辖权。这艘船上爆发了传染病这样的突发事件,既不属于刑事案件,也不属于民事纠纷,根本谈不上“管辖权”这回事

 

钻石公主号上第一个被确诊患病的乘客是1月20日在香港下船,随后邮轮继续向母港横滨航行。2月1日,这位乘客被确诊,此时钻石公主号已经快要到日本了。邮轮从2月4日起停留在横滨港大黑埠头,日本政府决定对船上人员进行个人舱房隔离14天。

 

整个事件的过程,根本就不存在“是否允许钻石公主号靠岸”的问题,钻石公主号已经靠岸了,乘客不下船是为了隔离需要。虽然在船上隔离的做法,以及隔离期间的保障问题,让日本政府饱受批评,但不应该编造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而文章所谓美国的表现“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也都是完全不存在的状况,我们翻遍了全世界的新闻,以及对已经搭乘美国政府派出的包机于2月17日返回美国的美籍乘客的采访,都没有看到有关内容。

美日之间沟通是完全顺畅,没有争议的。而这位作者竟然把没有争议的事情演绎为“打太极”、“不吭气”,倒也是难为他的一片苦心。

 

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没有办法分辨这些劣质信息的真实性。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境外的新闻,也不懂专业的法律知识,而偏偏这些自媒体文章又十分善于煽动读者的情绪,这就是广泛传播的秘密所在。

 

那么自媒体难道就没有质量较高的了吗?

 

答案是:必然有。只不过,即使有自媒体专门发布一些中立客观的新闻和评论,或者是普及专业的法律、经济、科技知识,受众就会狭窄很多,许多高质量的文章并不会有太多人阅读。

这些文章只有存在于传统媒体,才能最大限度被人看到,自媒体的传播性质反而是不利于这些内容传播的。

 

结语

 

我们很难想象,十多年前《南方周末》的专栏里那些作家的文章,如果用现在的自媒体平台通过网络传播,能有多大的受众。他们还有没有动力写作,又有没有信心集结成书出版发行呢?

 

纸媒已死?拿什么拯救我无处安放的灵魂

自媒体能否取代传统媒体,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不知道自媒体能否最终让传统媒体消亡,但它们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一般意义上“媒体”的功能。

 

这当中的推动因素很多,尤其是那个孤岛国王的模型值得我们去思考。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媒体人笔耕不辍,不放弃传统媒体的地盘,致力于向读者推出高质量内容,在这里向依然坚守严肃媒体底线的媒体人们致敬

 

同时,也有许许多多媒体人转移到自媒体平台上,把符合传统媒体质量标准的内容搬到自媒体中呈现给受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致敬。

 

作为读者来说,不要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交给网络,这个世界中有价值的内容太少,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筛选出有质量的媒体内容去阅读

(完)

上一个:

下一个: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