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大部分中国人都认同一件事:中国崛起的基石是中国制造。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是对各国防疫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是对于各国产业结构的一次检测。

新冠疫情面前,裸泳者一览无余。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截止到2020.4.19,美国疫情数据

如今欧洲疫情趋于缓和,但“震中”美国疫情仍然严重,拐点是否会如期而至尚不得而知。

即便拐点到来,随着欧美国家解除封城复工复产,疫情是否还会出现反复也是一个未知数。

 

基于一些国家在前期确实出现过对于中国疫情的冷嘲热讽行为,有些人对于海外疫情的蔓延抱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在一条关于美国疫情新闻下的热门评论

甚至期望海外疫情海外疫情越严重越好,这种“朴素”的报复心理在情感上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但事实上,这些人并未意识到海外疫情的持续蔓延可能对于中国产生怎样的深层次影响。

如果你只是想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情绪宣泄,那么请现在就关掉此文,因为它没有多少情绪;如果你的情绪是另一个极端,想在这篇文章中看到外贸企业多么多么的悲惨,那么最好也不要再看下去了。

因为外贸的影响也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重点,而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更基础影响也更深远的东西:中国制造。

中国能够高效的控制住新冠疫情,除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高效行动外,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也是重要原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重中之重。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从唐车生产下线的CRH3A型动车组

强大的中国制造业使很多政策能够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这次疫情本质上也是一次对于世界各国制造业的检验,从检验的结果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已有相当实力,从某些领域上讲,至少不比美国弱。

这一点从以下几个数据可以看见一些端倪,中国的工业部门总发电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4.5倍,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是美国的10倍。

当然美国在某些高端领域仍具有绝对优势,但这掩饰不了其制造业空心化所带来的恶果。

这一切让我们从口罩和呼吸机说起。

 

口罩与呼吸机

一个现象可以大致说明中国制造比美国制造的综合实力更强,那就是:中国既能快速、大量生产口罩防护服,又能生产呼吸机;而美国能生产呼吸机,但是不能快速、大量供应口罩和防护服。

我们先来说一说呼吸机,美国的累积确诊人数已经超过70万,但是死亡率在世界范围看并不是很高。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美国一些呼吸机库存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尚未出现一个月前出现在意大利的那种医疗系统崩盘的情况,对于新冠患者来说,有没有足够的呼吸机是决定医疗系统是否崩溃的重要因素,而美国呼吸机还没有达到极端紧缺的境地。

 

事实上,早在3月初,通用、特斯拉等美国汽车企业就宣布开始大规模转产呼吸机。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特斯拉获准生产呼吸机

据当时预测,美国在所有工业部门全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可以在3个月内生产出10万台呼吸机,而执行力强的特斯拉已于前几日完成了呼吸机生产线的组装,由特斯拉生产的呼吸机很快就可以参与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去。

 

可以说,在呼吸机的生产上,美国制造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口罩的生产,美国制造的表现就一言难尽了。

疫情前,美国的本土口罩生产商主要是3M公司,口罩日产60万个,疫情2月底,3月初开始在美国爆发,3M公司将产能扩大到极限,于是口罩增产至每日180万个。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3M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分布

随着疫情日趋严重,特朗普政府启动战时生产法,进一步号召口罩生产企业扩大产能,3月初,美国口罩产能提高到每月生产1亿个。

按照这个速度,如果完全依靠美国自主生产,满足美国人民人手一个口罩,需要3个月。

当然,随时时间的推移,美国的口罩产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但是从前几天美国突然允许中国生产的NK95口罩进入美国市场,这一情况来看,美国的口罩远远没有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中国口罩日产量上亿

而相比于美国,中国的口罩生产商们可谓动作迅速,中国的口罩产量从最初的日产2000万个,到现在的日产4亿个,这种产能的提高是惊人的。

通过对于口罩和呼吸机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发现美国制造业的问题:中低端制造业大量外流,产业空心化严重。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它就是最近经常被提起的全产业链优势。

但是,全产业链只是结果,支撑这一结果的中国制造另外两大优势:成本优势和临近市场的优势。

成本与市场优势造成的产业链转移

大家在各种场合一定经常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冷战后期以及冷战之后全球奉行经济至上的原则,也就是当世界各国从首脑到个人做出决策时考虑的顺序是:经济>政治。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2018全球散货船(部分)轨迹聚合图

各国不约而同的寻求合作,避免对抗,不断推动全球化,全球化导致各国使得资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最终打造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最高效的产业链,世界经济迎来了一轮繁荣。

很大程度上讲,这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经济繁荣是由全球化叠加信息革命而产生的。

如果资金的流动不需太过考虑政治和其他因素,而单纯以经济利益为考量,那么什么是资本考虑的首要因素呢?

毫无疑问是成本。

更低的成本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当然,这里的成本指的是综合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政府的税收和各项政策等产生的成本。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

那么,世界上哪个国家在综合成本上拥有优势呢?

毫无疑问,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中国人的勤奋、聪明、任劳任怨使得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所要支付的人工成本极低。

政府的各项政策对于来中国投资建厂的企业也是十分友好,因为这些因素的叠加,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来到中国,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工厂。

而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工厂来到中国后,也促成中国的产业链日趋完善,而当中国拥有全产业链后,全产业链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优势。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汽车生产线

因为当中国的产业链齐全时,即使某一个工业部门的人工成本高于其他国家(事实上,但就人工成本而言,东南亚各国的确更有优势),该工业部门也可以依靠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高效配合来弥补这种人工成本上的劣势。

比如生产打火机所需的90余种部件,在中国南方的小镇上转一圈就能够获得,就是这种优势的集中体现。

工业是一种比农业更为复杂的协作体系,想完成这种大规模的协作就必须有人口的聚集,如是,则城市化也就水到渠成了,聚集的人群会产生旺盛的需求,这就是城市化造成人口聚集往往能够催生出经济的繁荣和旺盛的消费的原因。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2007-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当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了旺盛的消费冲动时,其市场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于是,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谁更靠近市场,就能省却许多因运输等原因造成的额外成本,这又是一个优势。

成本优势和因成本优势产生的全产业链优势以及在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后产生的靠近市场的优势使中国制造畅销全球,在世界竞争中鹤立鸡群。

而这一切产生的前提是各企业选择在哪里投资办厂时以是否能够获得更高盈利为唯一考量,是各国在考虑问题时都遵循:经济>政治的原则。

这些是全球化的基石。

疫情之下若隐若现的反全球化

在冷战之后长大的人们会理所应该的认为:经济>政治是一条像“光沿直线传播”一样的公理,它不需要证明,自然而然成立的。

但现实却是没有那么多自然而然,没有那么多理所应当。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美国可口可乐进入德国。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随着二战爆发,可口可乐被美军带到了世界各地

不得不说这种现在被中国人骂为“肥宅快乐水”的液体确实有某种魔力,它当即征服了德国人的味蕾,使无数德国人爱上了它,甚至包括那个臭名昭著的元首。

而后,为了节省成本,可口可乐公司干脆在德国投资办厂(和现在的很多企业在中国建厂的理由基本一致)。

但是,随着二战爆发,可口可乐公司当即决定不再向德国分公司供应糖浆及其他原材料,而阴差阳错的是美国这一举动竟然促成了德国的另一家著名饮料品牌“芬达”的产生。

介绍这一事件不是为了让大家欣赏“芬达”的艰辛创业之路,而是让大家直观的感受一下:可乐,一种饮料而已,是那种最最不重要的商品,在特定条件下,都不能自由流通,那么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呢?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了,当某些特定情况出现,各国考虑问题的方式就会从“经济>政治”变为“政治>经济”。

那么这种特定条件是什么呢?最常见的毫无疑问就是:战争。

当然,除战争外,危害等同于战争的重大灾害也可以归入到这一范畴,大家想想看,新冠疫情是否就是这种“特定条件”呢?

理解了这一点,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向欧美国家进行捐赠时,他们的表现那么冷淡,甚至屡屡恶语相向了。

因为他们在收到中国捐赠的口罩时,内心中一定会这样一个想法:我的产业链被架空了。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意大利闽籍社团向普拉托省捐赠防疫物资

可能有人要说了,对于这种白眼狼,我们不捐不卖就完事了。如果真这么做,他们的想法就会变成:我们在卡他们脖子。

怎么做都尴尬。

如果新冠疫情只是小规模的流行,造成伤害有限,那么世界各国在疫情结束后还是会奉行“经济>政治”的原则,就算政客们想把行事逻辑变为“政治>经济”也没人会理他。

特朗普早就提出希望在中国的美国企业回流美国本土,看看谁理他了?毕竟在正常的行为逻辑下,在哪更赚钱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

但若海外疫情持续肆虐,夺走越来越多人的生命,那么疫情结束后,将必要的产业链搬回国内就会变成一种谁也不敢去阻挡的汹汹民意,谁如果敢站出来反对这种观点立刻就会被民意碾碎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对福克斯商业频道表示

目前处于扩散期的肺炎疫情将有助于工作岗位回流美国

不要以为美国的富人永远有钱就是爷,当民意的势头足够大时,任何人都不敢阻挡。

看看现在天天被美国网友骂上热搜的比尔·盖茨,还记得前几天盖茨同志遭受到的死亡威胁吗?

如果比尔.盖茨胆敢在疫情结束后仍然公开表示支持全球化,他离真的脑袋搬家也就不远了。

对于美国新冠疫情,一部分美国人认为这是比尔·盖茨进行的一次人类灭绝计划。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是什么了,如果疫情真的严重到足以把各国的行为逻辑从“经济>政治”变为“政治>经济”,那么所有国家都会默认一个原则:安全>效率

而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归根到底就是由成本优势、全产业链优势和临近市场优势而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

如果世界各国将关注的重中之重放在安全上,那么利润多一点少一点也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

而这些,都将摧毁给世界带来了近半个世界繁荣的全球化的基石。若那一天真的到来,枪响之后,就真的没有赢家了。

世界上是否真的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全产业链

全球疫情蔓延导致的欧美各国出现的“产业链焦虑”。

这促使疫情后,甚至疫情中,这些国家就出现将产业链迁回本国的倾向,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想不想,与能不能的问题。

疫情肆虐至此,想不想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问题只是想的程度,但能不能确实需要讨论一下,那么以美国为例,它有能力将产业链搬回美国吗?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说,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制造”时

一阵风吹落了奥巴马身后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

曾经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他以美国航母需要使用中国的龙门吊为例,说如果美国将相关产业链迁回美国,自主生产龙门吊,其成本是中国的5倍,所以得出结论,美国绝对不可能把产业链迁回本国。

这种说法对吗?看起来对,但是,有两方面问题。

第一,这种思维仍然是“经济>政治”的思维,如果调换到“政治>经济”则未必成立,关税这种东西是随便加的,可以加50%也可以加500%。

还有一点,就是这种美国的成本是中国5倍的计算方法是一种静态思维,但世界是变化的,美国并不一定会铁憨憨一般的直接将所有产业链全部迁回本国。

美国的邻国墨西哥历来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美国的小弟越南,在最近这几年制造业水平提高的可是不慢。

第二,我在上文讨论中国制造业成本问题时,一直强调,中国人工成本优势。

相比于美国,中国只有人工成本有巨大优势,而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方面,美国的成本比中国还低。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柯洁难敌人工智能alphago

大家不妨想想,人工成本优势是否真的不可被替代,当然不是,比如:人工智能

人们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人工智能革命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核心,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可能降低人工成本。

回顾以往历史,什么最能促进技术进步,毫无疑问:战争。而新冠疫情又像极了一场战争。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新冠疫情在海外的肆虐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了,不是简单的外贸受损,而是威胁到中国制造业,而这个中国经济的基石。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球状闪电》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

在两个国家的交战中,实力较弱的国家获得了一项能够摧毁全球芯片的技术,较弱国立刻以摧毁全球芯片为要挟逼迫较强国停战。较强国只能放弃已经取得的优势,选择接受停战,因为一旦全球芯片被烧毁,较强国取得的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就将荡然无存,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重新发展,那么最后谁会在新的发展中建立优势就不一定了。

现在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世界运行的逻辑因为疫情变为“政治>经济”。那么世界就要重新组建产业链,那么在这次重组中,我们是否还能获得世界上唯一的全产业链,可就不一定了。

无论如何,希望疫情快些结束,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值得欣慰的是,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疗界还在团结抗疫。

疫情后:“全能”的中国制造业真的能问鼎全球吗?

张医生最近惹来了麻烦

张文宏教授说:中国和美国的医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是很好的,中国医生有一项新技术,美国医生马上也会有,美国医生有一项新技术中国医生马上也会有。

但愿各国人民在发泄完民族主义情绪后能够冷静的思考一下未来,思考一下我们希望迎接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结语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过这么一段话: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但制造业者却已开始撤离。

苗圩”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中国要(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还要再努力30年。

苗部长这番话可谓实话实说,而某些人做着因为这次疫情西方世界崩溃的迷梦。

持这种幻想的人不妨看看中国的制造业从业者。

这些人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主和其中的产业工人(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时时刻刻在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多赚取那多出来的一分一毫的利润。

所以,他们的生存状态一直保持着最低标准(想想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

他们的工资通常情况下都少的可怜,中国聪明和勤奋的人太多,以至于中国的制造业从业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就决定了谁都不可能有太高的利润率。

相比于一些暴利行业,制造业利比纸薄,但我仍然认为制造业从业者赚的钱是中国最干净的钱。

疫情下的一季度终于走完,据统计,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总营收为16711亿元,仅为去年同期一半。

而在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某高档住宅的售楼处,购房者为抢购房子而发生激烈争执的一幕再次出现。

有时世界魔幻的好似“惊雷”。

 

(完)

上一个:

下一个: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