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睿宗李旦禅位于儿子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改元“先天”。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这一年除了唐帝国迎来了一位新皇帝,在洛州巩县的杜闲家里也诞生了一名男婴,父亲杜闲为杜家的长子取名——杜甫。

少年时期的杜甫,由于家境优越,没有吃多少苦,这段时间也是他这一生过得最为安稳的一段日子。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少年杜甫想象图

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天资聪颖,杜甫很快就有了“神童”的美誉。当杜甫五十岁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自己时,这样写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唐  杜甫 《百忧集行》

长大成人后的杜甫,开始四处游历。这段优游的时间杜甫过得是比较舒心的,但是接下来的日子杜甫就没这么好过了。

天宝六年,杜甫去长安参加科考却落选,从此入仕之路便充满坎坷。在长安的十年岁月中,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只混到河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种非常低阶的官职。

杜甫虽然生逢大唐盛世,但做官的那点俸禄根本难以维持杜甫一家的日常开销,在长安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新唐书•杜甫传》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往成都。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安史之乱形势图

战争带来的困苦,让杜甫一家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就在第二年,杜甫的小儿子竟然活活饿死。

就在杜甫儿子饿死的这一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在风雨飘摇之中大唐帝国又迎来了一位新皇帝。

也就在颠沛流离的这一年,杜甫创作了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作:《春望》、《北征》、《三吏》、《三别》。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江南春、戈湘岚、林雪岩作画《新安吏》

正因为对民间疾苦的深刻认识,杜甫报国的初心没有改变,仍然寄希望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杜甫冒死投奔唐肃宗而去,被授“左拾遗”。

随后,因为疏救房琯,惹怒了唐肃宗,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不再被肃宗重用。

这一年,杜甫已经四十五岁。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对仕途心灰意冷的杜甫辞官,前往成都,投奔好友郑国公严武,随着严武去世后,他离开成都,继续辗转蜀地,并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得以在奉节安家。

公元768年,56岁的杜甫想回洛州巩县老家,在生命中最后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基本在船上度过。

他先是坐船出三峡,先后辗转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公安县、湖南岳阳。

大历三年(768年),时年五十六岁漂泊一生的杜甫感慨万千,在岳阳楼下写下《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时的杜甫既没有生活来源,也不能回到老家,只好乘着孤舟在江上随波逐流。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乘舟漂泊的杜甫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在从潭州去往岳阳的小船上,五十八岁的杜甫在贫病交加中逝去。

 

在生前杜甫就是籍籍无名的落魄文人,他的离去同样波澜不惊,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谁会关心一点萤火呢?

 

他活着的时候从未享有大名,他没有李白、王维、高适、孟浩然等诗坛巨宗那样高大伟岸,也没有贾至、刘慎虚、沈佺期、上官仪等当红诗人那样声名遐迩。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电影《妖猫传》中李白形象

他永远都是陪在诗坛大佬们身边的那个小跟班,陪着他们愉快地喝着酒、唱着歌,真诚地称赞着他们的诗文,但那些大诗人们却从未称赞甚至评价过他的诗

 

皇帝不喜欢他,同僚排挤他,大佬不提携他,诗选都不选录他,这就是小人物杜甫的一生。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会忘记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会忘记他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会忘记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会那些深入大地、和家国人民紧密相连的伟大诗篇。

 

半个世纪后,元稹在故纸堆中发现了杜甫的诗,被他的诗歌深深震撼,他认识到这位不知名的小诗人,才是上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并提笔写下一篇墓志铭:

“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从此,历朝历代无不将杜甫视为诗人的最高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我们的教材中评价道“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杜甫》 蒋兆和 画

“诗中圣哲,万世不朽。”这是历史给予杜甫的评价。

 

历史就像埃及神话中的阿努比斯神,用时间的天平来衡量每一个人,或许五年,或许十年,或许百年,但终究会给每个人一个公正的评价

 

反观和杜甫同时代的那些大诗人们,有些虽不及杜甫但也被后人铭记,而贾至、阎防之流,在当时或许从未正视过杜甫这个小人物,如今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再无几人知晓他们当日的光彩。

 

他的诗让承平盛世感到“刺耳”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不缺伟大的人,就像精忠报国的岳武穆,日月争光的于少保,他们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承担天下之兴亡,重大义轻生死,重天下轻己身,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能够光明磊落、毫无愧疚的走完一生,能够对得起自己初心和志向,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操守。

 

他们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证明,不需要任何人歌颂,历史和人民会记住他们所做的一切,他的精神会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至于那些个庸碌奸诈、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或许他们曾经踩在伟大者头上,从肉体上去消灭,从宣传上去污蔑,他们以为他们赢了,但历史终会证明他们彻彻底底输了,伟大者终不朽,而他们只会湮没在历史的粪坑中,连一抔黄土都不配拥有。

 

其实,杜甫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他曾写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湖万古流”,不论尔曹们现在多么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迟早身与名俱灭,和那些歌功颂德一起寂灭。

 

而那些伟大的人,就像江河大海一样,他们什么都不用说,他们就在那里不息流淌。

(完)

上一个:

下一个: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